暑假里,浙江树人大学城建学院乡村振兴大赛调研实践小分队的同学们在吴章土、饶显龙、陈吉三位指导老师带领下来到衢州市开化县音坑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这里群山连绵、溪水潺潺、风景秀丽,实践队伍冒着酷暑将火热青春融入乡村基层,去学习服务、探寻真知。

小分队基于前期对桃溪村、密赛村、下淤村等三个村长的调研,按计划到音坑乡读经源自然村集中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当天正值衢州市每周二的政府机关“无会日”,实践团队成员们一早来到音坑乡政府办公室,与联村干部进行简短接洽后便一同前往儒山村。在村干部初步介绍了几个自然村的情况之后便在巾帼志愿者、原村幼儿园曹老师带领下前往读经源自然村。这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小山村,近年被评为全国历史古村落,村前有溪水流淌而过,村头的百年古树苍郁挺拔。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小分队先后走访了几户特殊家庭。第一户是一位留守儿童,小女孩今年即将上小学,正坐在门槛上帮爷爷奶奶剥豆子。她的父亲在外打工,母亲有一些精神上的疾病在医院里,从小女孩的眼中可以看到对未来的憧憬。同学们将精心准备的文具作为礼物送给小女孩,鼓励她好好学习,从小立志。第二户人家是一位手部有残疾的老爷爷,常年独居卧病在床,但见小队来看望,他特地坐了起来,与队员门攀谈交流。之后小队又走访了另两个自然村,探望了一对相互照顾白头到老的八十岁高龄老夫妻;一位曾经对乡村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老村支书;还有一位双目失明但谈吐有文化有气质的老知青。同学们看望这些家庭时感受到他们淳朴和热情,对小队进一步调研和了解村况提供了很大帮助。隔代的欢谈,为老人孤寂的生活送去欢乐,也拉近了小队成员和乡村大地的距离。


为了更能献出大学生的一份力量,小队下午和村干部一起,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协助分发有分类功能的新垃圾桶,并挨家挨户进行了一对一的垃圾分类指导。午后太阳更加烈,然而却丝毫不减大家的热情,小队成员人手一个垃圾桶,走在蜿蜒曲折的村间巷陌,每到一户人家门外,在获得了村民的许可后进入家中,将垃圾桶双手递上。“这边放腐烂垃圾,像瓜皮果壳之类的;这边放不腐烂垃圾,像玻璃和塑料之类的。”小队成员积极宣传,村民也耐心听讲。垃圾分类,从基层做起,这一亲身体验活动,既有益乡村垃圾分类工作的推进,同学们也深受教育和启发。


此后,调研团队再次回到读经源村,就乡村振兴大赛选题和创意方案进行详细调研。虽然酷暑已严重透支了大家精力,但队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仍然鼓足干劲,分工协作,一部分成员学有所用,负责用专业仪器测绘村庄的地形信息;另一部分成员则在村中调研走访、收集素材。调研队沿着石阶探寻,最后来到了村庄最高处的一间黄土坯旧房子,里面居住着一位老奶奶,她热情地邀我们进她家中座谈休息。从交谈中我们得知古村和民房的大致历史,以及村中的原住民和夯土建筑分布情况。


调研中还发现,政府出台政策保护黄土旧房,不允许刷石灰,而村民却更愿居住在刷石灰的房子,类似这样的矛盾,乡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也正是我们城建学子应该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调研结束后,团队将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并根据集中学习的调研实践和主题活动精神,结合当地情况,运用所学知识着手开展乡村振兴创意方案的讨论和拟定。短短几天的现场调研行程满满,通过参赛和实践,同学们不仅得到了锻炼,同时收获颇丰,而乡村振兴任重道远,绝非一日之功,我们将深刻体会,并坚守初心、不负使命,愿为之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