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似火的七月,浙江树人大学家扬书院“新富春山居”乡村文化服务实践团,在严伟伟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富春江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访问、问卷调查、当地特色文化采集与宣传、文化讲座等方式,较全面地了解了富春江两岸江南农村文化的建设情况及其对乡村振兴的价值与意义,文化礼堂项目的常态运行情况,听取群众心声,了解群众对当地文化的认知现状,形成调查报告为当地政府提供决策材料。

第一天,在经历了一小时余的车程后,大家在何晨怡同学的带领下来到了素有华东文化名山的美誉的鹳山公园。鹳山坐落于富阳城东的富春江北岸,是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一级景点。有修建于清同治年间的“春江第一楼”、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及其兄长法学家郁曼陀奉养其母的“松筠别墅”、东汉高士严子陵垂钓处、“龟川秋月”、“董公祠”等古迹而扬名于世。鹳山是华东文化名山,古今中外不少文化名人慕名而至。如唐朝李白、白居易,宋代苏东坡,现代著名文学家郁达夫、郭沫若、沙孟海等都游览过鹳山,留下了踪迹和墨宝。

下午,大家参观了富春山馆。富春山馆由公望美术馆、档案馆、博物馆组成。这个建筑群是王澍教授在获得普利兹克奖之后创作的的最大规模的作品,是富阳区的标志性建筑,也将是诗画江南起承转合的重要基点,打通了乡村建筑与城市建筑的鸿沟,使建筑表露出中国最传统的气息,与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以《富春山居图》与《写山水诀》为灵感,游览其中,能感受到这番匠心独具。
曾几何时,造纸业是富阳地区的“金名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支撑起乡村经济半边天的造纸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始没落了,而现在更是只有仅有的一家在维持着制造,随着工业产纸量的增大,古法造纸因其制法繁琐、流传不广、盈利微薄而导致需求越来越少,同时,很少有人愿意去主动学习继承这门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此造成的没落现状令我们深感惋惜。我们在一个村里寻访到一处造纸遗迹,可喜的是当地政府非常有意识的进行了保护。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我们实践团也对当地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座谈,当地村民民风淳朴,非常积极的配合我们。从在村口下车到一路一边往里走一边做调查,我们看到村里的大路大多宽敞平整,都是柏油路,小路也都干干净净,与之前的农村环境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得益于政府的决策、资金支持,村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了大量改善。路修好了、房子翻修了、垃圾分类宣传并实践起来了、墙上的文字与科普更是起到了文化普及的作用。用于锻炼村民身体素质的运动器材也都到位,墙壁外还有有趣的墙绘。许多人家的门口张贴着改造之前的图,图中的破败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化环境的建设有效提升了乡村的村容村貌,有效展现了当地传统文化。让城里人通过体验乡村、感受乡村,与乡村建立起持久的经济、文化、情感上的联结才是城乡发展的共同追求。

随着中国乡村振兴的推进,乡村发展确实有很多可喜的方面,但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也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乡村这个受教育水平较城市低的地方,文化氛围不浓,村民们的生活爱好相对单一,村里的文化礼堂许多都处于硬件闲置状态,因此,村里应该加大文化的宣传力度,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不仅让村民的生活富起来,更要让精神富起来,相信不久的将来能实现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