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主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子新闻 >> 正文
暑期实践专题报道二十七:历史变迁中的杭州城市湿地服务功能调研——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双创调研团杭州西溪湿地社会实践
作者:杨敬浩、管心怡  摄影: 编辑:曾晓江 时间:2019-07-18 点击数:

浙江树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暑期双创实践调研团队在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杨敬浩、管心怡、张超群、毛凤伟、许梦婷、陈思娴一行6人,于2019年7月4日至7月7日深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实地考察,游客对话,工作人员访谈,发放问卷等调研方式,主要围绕西溪湿地在历史变迁中的“文化非遗传承”、“保护生态多样性”、 “涵养水源”、“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城市建设”等功能的发挥,探寻“杭州之肾”——历史变迁中的西溪湿地之服务功能。

西溪湿地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无边无际的绿,却并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不论是天空下着细雨还是雨后的晴空,漫步西溪湿地,满眼水草鲜润婉柔,绿色的叶儿衬着五彩的花儿摇曳。“千顷蒹葭十里,溪居宜月更宜秋……黄橙红柿紫菱角,不羡人间万户侯”,便是描绘了西溪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奇妙美景。也正是因为如此,西溪湿地植物群落复杂多样,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诸如净化空气,缓解热岛效应,休闲娱乐与生态教育等重要功能。

“保护生态多样性”方面,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维管植物就有254种,昆虫标本有480种,另外还有10种两栖类,15种爬行类,126种鸟类,14种兽类和45种鱼类。这样一个典型的多样化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对于保护城市物种多样性有重要的作用。自然植被可划分5个植被型组,6个植被型,20个群系组和20个群系,自然植被型组中以水生植被型和沼泽植被型的草本沼泽植被亚型为主。植被及景观多样性一直被认为是西溪湿地研究的重点,也是生态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

“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如烟水渔庄位于烟水庵的南部,濒临朝天暮漾,里面多为二层的水乡庄园式的别院建筑。自古以来,西溪湿地河港交叉,无船不达,故西溪的民间婚俗也独特。是用船轿迎娶新娘,即把花轿放在前船舱,划到新娘家,抬下花轿迎接新娘上船。再划回新郎家,轿船到达男方家河埠头,由新郎的舅舅抱新娘到堂前准备拜堂。随后我们参观了杭州市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馆。随后我们来到了三深大会堂,此处曾是西溪湿地内,蒋村乡民当年集会的场所,里面有一些别处无法看到的历史遗迹,那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遗留下来的标语口号。踱入洞开的大门,正面墙上残留的半幅伟人画像顿时扑入眼帘,两旁的语录也依稀可见。

作为重要的城市次生湿地,西溪湿地的生态和旅游功能为当地政府所重视。21世纪初,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的决策。2003年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并以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幽雅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文化内涵于2005年2月1日被国家林业局批准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针对西溪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杭州市委、市政府从初始阶段便给予较高的定位,确定了六个坚持的原则,即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可持续发展、以民为本。对以湿地为对象的各类开发活动和开发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依照有关法律严格管理,严格控制旅游人数,旅游资源开发及保护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生态旅游体现环境优先、最小干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自然生态同时,负载历史文化保护、民俗文化延续、湿地文化教育和普及等社会功能。

“城市建设”方面,西溪湿地是杭州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能够调节大气环境,湿地内的丰富的动植物群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并放出氧气;同时它还能吸收有害气体,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应对城市空气污染问题,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良好的气候条件,充分发挥西溪湿地的文化特色和科普教育功能等配套措施,加强对西溪湿地的保护与利用。

在调研的途中,天气时晴时雨,我们发现许许多多的游客对西溪湿地的生态环境以及人工建筑与环境的协调表示满意,在这片城市的绿洲中,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民俗风情及来自与大自然的亲切问候。

我们几位队员在“边游边调查”的旅途中,了解到西溪湿地建设的魅力,同时也在其中学到了许多。它让我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通过亲身体验社会现实,让自己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才干,成为成熟的、优秀的当代新青年。

(消息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

杭州拱宸桥校区

地址:杭州市树人街8号
电话:0571-88297011(学校办公室)
          0571-88297000(招生办公室)
邮编:310015

绍兴杨汛桥校区

地址: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街道江夏路2016号
电话:0575-85324517
邮编:312028

版权所有:浙江树人学院
浙ICP备05015558号-5  Copyright
策划: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网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