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主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子新闻 >> 正文
暑期实践专题报道十二:青春暖夕阳 共筑养老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双创调研团调研“历史变迁中的城乡养老模式”
作者:孔添祺、王怡祺  摄影: 编辑:曾晓江 时间:2019-07-11 点击数:

“待霜染白发,看细水长流”为现代人勾勒出了一幅唯美的晚年图景,然而随着近年来年轻劳动力的转移,更多的留守老人面临的却是“未富先老、老无所依”的中国式养老困局。以子女为核心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冲击、功能弱化。为适应社会变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正在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2019年7月3号到6号,浙江树人大学暑期实践小分队师生一起走进杭州市西湖区灵隐街道“灵隐伴居”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了解西湖区首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运行情况;走进拱墅区和睦街道“颐乐和睦”养老服务综合街区,了解以“阳光老人家”为体系的居家养老服务情况;走进桐庐合岭村,了解浙江农村“养老不离家,垂暮不离亲”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实践团首先走进杭州市西湖区灵隐街道“灵隐伴居”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一大早,服务中心负责人胡辛经理开始给老人们讲解时事新闻,华为、百度等近阶段的热门话题经过胡经理通俗易懂的讲解进入老人们的生活。随后,胡经理带领调研团成员参观了整个服务中心,介绍了我国养老模式的变迁过程,以及目前生活在服务中心的老人们的状况。之后,老人们与实践团学子们亲切交流,诉说着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对子女们的想念。

实践团的第二站来到了位于拱墅区和睦街道的“颐乐和睦”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里的老人们正聚精会神地下着象棋,或是与老朋友们喝茶闲聊。“现在我们都有养老金,生活没什么负担的,就是子女不怎么在身边,一个人在家比较孤单。每天能来这下下棋和老朋友们聊聊天,也解闷多了。”一位76岁的老人笑着和实践团的学子说着:“我的孙子也和你们差不多大。” 最后,实践团的学子们发放了问卷,在老人们的帮助下完成了问卷调查。

最后一站是桐庐县,实践团来到了综艺《向往的生活》的取景地——合岭村,了解浙江农村“养老不离家,垂暮不离亲”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村委办公室,合岭村支书热情接待了实践团一行,通过座谈,同学们了解到桐庐是在浙江最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地方。2012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大大改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2013年底,村委动员村民们办民宿,从一开始的只有12家,到现在的基本每家每户,民宿经营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改善了生活,也让乡村的经济得到飞跃发展。谈到村民养老,村委书记说:“我们全村共有900多人,而老年人就占了270多个。村里办有老年人食堂,60至70岁的老人收4元餐费,70至80岁的老人收3元,80以上的老人就免费就餐。村里的经费不够时,那些在外发展较好的游子们会常常补助我们。”谈着乡村的变化和发展村委书记的脸上满是笑容。在完成合岭村的调查后,实践团又前往桐庐博物馆参观学习和问卷调研,顺利完成了实践团的调研任务。

实践队员:林俊妤、唐怡、黄文洁、徐乐乐、孔添祺、王怡祺

(消息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

杭州拱宸桥校区

地址:杭州市树人街8号
电话:0571-88297011(学校办公室)
          0571-88297000(招生办公室)
邮编:310015

绍兴杨汛桥校区

地址:绍兴市柯桥区杨汛桥街道江夏路2016号
电话:0575-85324517
邮编:312028

版权所有:浙江树人学院
浙ICP备05015558号-5  Copyright
策划: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网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