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6日,浙江树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志宏老师带队下的由潘泽艺,戴浩天,王静,何敏月,方津津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西湖区孤山路展开了对中国印学博物馆的文化供应主题的访谈及实地调研了解情况。在于博物馆负责人陈老师的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中国印学博物馆开展的“印之爱”活动,将中国印学文化带向了祖国的青海,云南,宁夏等偏远地区,为偏远孩子支教,播下艺术的种子。

针对文化供应状况问题,博物馆陈老师给出了不一样的回答。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文化,接触印学文化等传统文化的机会,渠道相比其他地区会更多,并且在互联网发达的杭州地区,非常容易获取文化信息。学校课堂,兴趣社团,各类博物馆开展的专题活动,也大大拓宽了对文化知识传播的渠道。不论是时间成本,还是机会成本,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西部偏远地区往往更容易主动或被动的受到文化熏陶。青海玉树,藏区的孩子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由于天气条件恶劣,没有暑假。并且面对漫长的冬季,像墨脱等地一旦进入冬季便会被大雪封路,阻断与外界联系的交通。向云南怒江等地人们甚至还过着非常原始的物物交换的生活,文化需求更不提得不到满足,人们甚至对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没有概念。“印之爱”活动将印学文化带向偏远地区,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接触了解印学文化,孩子们很多都是第一次接触印学文化,“爱之印”将印学文化概念进入孩子们的脑海中,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化艺术的种子。

今年是“爱之印”活动的第九个年头,中国印学博物馆不仅将爱印在西湖,也将爱印在了青海玉树,云南怒江,藏西等地区。“印之爱”相比起向杭州地区等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仅是将文化向丰富经济发达地区人们传播,它的意义更是在于将文化艺术种子带往文化荒芜之地,对偏远地区孩子的平等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