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浙江红石梁集团与浙江树人大学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共建“红石梁学院”。双方在13年的校企合作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升合作层次,共建创业、创新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孵化创业团队,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推进双方共同发展。浙江红石梁集团总经理陈杰明等企业主要领导,校党委书记章清、副校长童国尧等相关领导及部分师生出席了签约仪式。


搭平台、建支点:13年探索孜孜不倦
红石梁学院作为与企业深度合作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实践基地,以“专业实践、创新创业”为主旨,帮助在校大学生夯实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意识,积累创业经验和孵化创业团队,为每位大学生提供“撬动地球的杠杆和支点”。从校企合作班的探索尝试到行业学院的深入合作,13年来,浙江树人大学与红石梁企业先后共建“实践教学、科研服务、管理创新基地”、“红石梁大学生创业园地”,历经三届合作、定点培养,已收获60余名优质毕业生。而如今,红石梁学院的正式成立为校企双方搭建了一个相互支持和发展的平台,它叠加校企强势,将集体智慧放大。从校企合作班萌芽至行业学院、创业学院,亦是13年来学校在育人工作方面孜孜不倦探索的结晶。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实践工作,红石梁学院还专门成立了理事会。作为学校与公司沟通的桥梁,理事会将在育人平台、机制融合、资源共享等方面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激发校企合作创新活力,实现校企双赢。
三合一,零对接:树大两创扎实推行
近些年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共同设计开展了“331”工程:课程质量标准与企业需求、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教学情景与工作情景三模块合一,实现学习实践“零对接”;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与企业遵循“学习—实践—创新”的能力递进范式,利用创业学院的师资力量和社会资源,统筹创新创业工作,开展创新创业指导,建立创新创业基金,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创新创业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正如红石梁班13级班长齐剑勇所说的那样:“在红石梁班,时间比别处走得快。四年至少要当成8年来用——通常是上午上专业课,下午实训,晚上写作业改论文,周末做项目,寒暑假下企业门店去实习。有时会感觉累,但又过得无比充实。而且我们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专业老师和企业导师总是充当着我们的严师益友,与我们一同奋斗在路上。”
“打通创业壁垒、营造创新氛围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前提和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坚持‘开门办学’,推动‘内孵外化’。”章清表示,红石梁学院的成立可以总结为“不容易、不简单、不得了”,这是“长征的一次新会师”,不是终点,而是起点。红石梁学院为校企双方进一步广搭平台、便捷学生,以专业化、规范化、长效化进行创新创业服务的举措,旨在让更多的大学生“接地气”地创业——实实在在地接触社会、了解市场,积累一些经营管理经验和市场营销实战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创业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广受益、亮典型:两创教育“精益求精”
谁是创业学院的受益者?受益范围有多广?实际受益成果如何?13年来,红石梁校企合作班培养人才累计87名。在已毕业的60多名营销专业学生中,涌现出大批创新创业人才。他们分布在红石梁企业各个岗位,30%已成为公司中层和门店骨干。03级红石梁班的张武军作为青岛啤酒温州大区经理,动情地说道:“许多大学生就业初期较难适应,理论知识往往与实际情况有所脱节。对红石梁班的同学来说绝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在刚进校门不久就经受着学校和企业的各种“磨练”,每学期都要下基层去实习站岗,专业老师和企业导师对我们也是严厉有加,关怀备至。真的非常感激,没有红石梁班,就没有我的今天。”辞职后自主创业,如今已是天之湖酒业创业合伙人的06级红石梁班的张天阁表示:“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弥足珍贵,无论是实践经历还是课堂教学,这种创新又接地气的思维方式是我白手起家的坚实后盾和强大支撑。”
红石梁学院院长余克艰表示,学校与红石梁合作的升级,让“班”变成“院”,这不仅是培养对象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大学是创业教育的主体。如何将这两个主题有机糅合,将科学技术和创新思维转化为人才创新教育的培养和两创成果?学校和企业方进行了系统性地梳理总结并理论武装课堂,让学生领会、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规律,培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并且借助企业平台和社会资源充分实践。在红石梁学院成立大会上,王垄羲等10位同学接受了学创任务书,正式迈出了创业实践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