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要讲话精神 坚定“名校民办”的信心和决心
——校党委书记章清在浙江树人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
校党委书记 章清
(2022年5月5日)
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赴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第21次到高校考察工作(其中国民教育系列高校18次)。总书记下课堂、进展厅、见专家、开座谈,再次对全国高校和广大青年学子提出明确的要求。学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牢记关键使命
总书记这次在人民大学再次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总书记的讲话,重申了中国高校的关键使命,这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学校,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最早的民办大学,也是总书记当年曾亲临视察过的大学,更应该始终牢记这一使命,这就是牢记“立德树人、为国植贤”的使命,实现“名校民办”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重点加强三个方面:
一是要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办学方向问题既是原则问题,也是具体问题,而且更多的是以具体问题来显现。正如教书与育人的关系、规模和质量的关系、积累和投入的关系、激励和约束的关系等。在这些方面都要坚持党的政治统领,充分发挥“以一带三”机制的作用,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宗旨意识。
二是要加强学科建设,切实抓好内涵建设。学科建设是学校质量的基础,要实现“名校”的目标,必须要有若干个“名学科”,有好的学科方能有好的专业、好的科研、好的师资、好的课程,而建好专业、科研、师资、课程能有效地推动学科发展,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强调“以学科建设为引领”。
三是要加强校本研究,构建科学的治理体系。如果说立足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是总书记对全国高校的总要求,那么,立足学校实际办树人学院,则是我们现实的需要。我们是民办高校,但又是一所特殊的民办高校。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公”与“民”两个方面的积极因素,不断克服“公”与“民”两个方面的消极因素,构建学校独特的治理体系。能显现出“民办”的真正效能,才能使“名校”为民所办。我们的民办不是“资本”办,而是集全校之民(师生)力,为社会大众(民众)所办,这就是“名校民办”的价值旨归。
二、建好关键课程
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是总书记又一次对办好思政课提出的重要指示,是对2019年3·18讲话的深化。
大学的课程数以千计,而开设思政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之一。要实现中国大学的使命,必须办好思政课。就我们学校来说,一是要突出思政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特殊地位。新一版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进一步加强思政课的比重,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精心设计课程、精心讲授课程、精心改进课程,打造真正的“金课”。二是要突出思政课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特殊作用。思政课教师(包括广大辅导员老师)不仅是课堂教学中的业师,更是“大思政”格局中的导师。要把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由必修课延伸到选修课,由理论课拓展到实践课,由第一课堂延续到第二、三课堂。三是要突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促进的特殊功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由思政课包打天下,要建立结对机制,建设案例库,构建巡听制度,完善备课环节,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真正有效融合,让每门课程都蕴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
三、抓住关键队伍
总书记强调,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总书记的这段论述,是他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做“大先生”之后,对高校教师又一次要求。在我们学校大力加强和发展师资队伍的今天,这一要求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一是要坚持做大队伍。没有必要数量的教师队伍,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教书育人质量就是一句空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大师资队伍量的扩展,不仅是提升办学层次的要求,更是坚定正确办学方向的题中之义。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统一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
二是要坚持做强队伍。要让广大教师真正回归教师的本位,把主要精力更多地放在教学和科研之中,取得更多的成果,以自己的立身立业,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是要坚持做优队伍。教师不是生产线上的计件工,也不是囿于书斋的自得者。教师的任务是育人,这就要求教师按照总书记说的那样,以自己的优良品德影响和感召学生,以自己的学养浸润学生。因此,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用教师的优良品行引导广大学生。
四是要坚持做细队伍。“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名教师的特点不同,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教师分类制度改革,让每位教师走到自己胜任的岗位,只有这样,教师的发展才能有希望,教育质量的提高才有可能。
四、完成关键任务
总书记强调,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总书记的讲话,既是对青年学生的希望,更是对高校的基本要求,立德树人是学校最为关键的任务。而具体到不同层次的高校,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则要求又不尽相同。
对我们学校来说,一是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基础。教学质量涉及到方方面面。当前要在专业建设、课程供给、实践实验实训、教考分离等方面下大力气,取得阶段性成效。二是要把提高协同育人水平作为核心。育人工作是全天候工作,必须要各方有效协同,要以“书院制”改革为纽带,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协同育人载体,组织协同育人队伍。当前,要着力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平,使辅导员成为协同育人的关键支点。三是要把提高学风建设成效作为标准。与高水平大学相比较,我校育人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学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充分抓好“好学好习惯”这一载体,切实提升学风建设水平,让广大学生乐学、善学,学得本领,学得自信。